轉型的德州,求賢若渴;發展的德州,海納百川。我市抓住人才招引這個牛鼻子,深化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。眼下,一邊是我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,筑巢留鳳聚英才;一邊是人才主動選擇德州、扎根德州,“千里馬”競逐。
本期《聽見》選取了3個人物:來自北京的返鄉創業青年李維松、職業經理人陳國慶、物理學博士楊杰,他們都為協同發展這幅畫卷涂上了自己的色彩。李維松是一名咖啡師,他的創業經歷,和咖啡豆歷經打磨、沖泡變成咖啡極為相似;陳國慶是華創融盛的一名職業經理人,在企業轉型階段,被德州人的真誠打動,和負責人溝通決定,將總部遷至德州;楊杰是一名物理學博士,為我市企業提供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,并成立了實體企業,進行科技成果轉化。
物理學博士楊杰:
從“裁判員”變“運動員”,從“曲線救國”到直面挑戰,保護知識產權,轉化科技成果
我叫楊杰,今年42歲,2011年從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畢業后,入職國 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局,負責專利審查和專利檢索分析等相關工作。
天地廣闊,想趁年輕折騰折騰,2016年,我選擇了裸辭。根據自己所長,在北京成立知識產權服務公司,在德州同步成立了智南針公司,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服務。
從“裁判員”變成“運動員”,這個角色轉換并不輕松。最初尋找客戶時,我非常看好德州貝諾公司的發展前景,就去拜訪企業負責人,希望達成合作,沒想到一去就是18趟。當時,我的工作節奏是,在北京一周,在德州一周,每次來德州我就去拜訪一次,跑了9個月才達成合作。
第 18次去拜訪的時候,企業負責人正為一項專利申請難題頭疼,他說:“楊博士,你光說自己好,要不就試試吧。”我抓住機會,妥善解決了問題。這幾年,前后為企業申請了100余項專利,還成立了專業的法務團隊,跟進解決企業糾紛,一步一步獲得認可,也在業內站穩腳跟。
2018年,我們和德州聯合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,為他們提供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。2021年7月,德州聯合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上市時,又做了知識產權輔導。
2019年,我回學校看望博士導師老師張杰院士,他說我脫離科研有點可惜,我狡辯:“我是曲線救國,保護科研。”當時大家一笑了之,但我心里卻扎了一根刺。
當年10月,我決定拾起讀博期間的石墨烯項目,融合社會資本,在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成立了山東沃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研發、生產、銷售石墨烯及石墨烯制品,園區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。
我們以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為基礎,聯合“北京理工大學—沃烯新材料”低微多尺度熱物理聯合實驗室和“天津理工大學—沃烯新材料”綠色納米技術聯合實驗室,建立起了密切合作的京津魯三地人才團隊。自主研發了“EIS”物理液相剝離石墨烯粉體規模化制備工藝,實現零污染智能化生產。通俗來說,就是傳統的氧化還原等化學方法制備石墨烯粉體,會產生大量高濃度硫酸廢液,造成污染,這一直是石墨烯制備領域的技術瓶頸,我們采用液相剝離法突破了這個難題。
再好的工藝,落地才能產生價值。我們先和安踏鞋墊供應商合作,進行了兩年技術攻關,安排研發人員常駐企業,耗費了近1噸的石墨烯粉才實驗成功,應用到鞋墊中。借此,我們敲開了國產運動品 牌市場的大門,陸續和李寧、361度、皮克等品 牌的供應應商達成合作。此外,石墨烯粉還可以廣泛應用于防腐涂料、導熱材料、電池材料等多個領域。
緊接著,我們在石墨烯粉的基礎上改良研發了石墨烯增強光觸媒粉體,也就是“白 粉”,主要應用于空氣凈化設備,可以高效除醛凈味消毒并且無耗材。我們已經和山東消博士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,向消博士公司提供核心凈化模組,用于生產醫用空氣凈化消毒設備。還和樂陵、寧津等縣的養老院達成合作,用于分解消除老人房間的異味。
我對新產品很有信心,德州的空調產業生態良好,產業鏈條完備,銷售人員遍布全國,如果我們能為空調企業提供核心技術支持,能夠大幅提高產品競爭力,實現共贏。
企業一成立就遭遇了疫情,這條路走得格外艱辛。但既然選擇了遠方,就風雨兼程吧。
聯系電話:0534-5088688
地址:山東省德州市經開區中元科技創業園
快速通道